在本月的《科学美国人》第4期第312卷上,也出现了对该研究的评论文章Anticancer Drugs, Hidden in Nanoshells, Target Tumors Better Than Standard Chemotherapy。在小鼠上面的研究确实很激动人心,然而在人类的临床研究还有很长的路。
继续追踪发现,该研究最早是发表在专业的科学期刊ACS Nano上的,并题为“Systemic targeting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through the blood vascular system by using size-controlled nanocarriers”。该课题组证明了,通过一种小于50nm的高分子纳米颗粒携带抗癌药物,通过系统性注射(而非手术)的方法,可以有效抑制转移进入淋巴结的癌细胞,进而抑制淋巴结中肿瘤的产生。对比更大尺寸(比如80nm和70nm)的携带抗癌药物的脂类纳米颗粒,较小的50nm以下的纳米颗粒有更好的效果。
针对这个研究,也有一些人发表了他们自己的看法。例如,该纳米可以的短期效果不错,那么长期效果如何呢?会不会复发?还有,例如,该纳米颗粒的治疗会引起癌细胞的进化导致耐药性么?而且,这么好的效果,到底是纳米颗粒中的抗癌药的效果还是纳米颗粒本身的效果?副作用有多大? 我们可以看到,针对一个研究,其实后续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了合理的解释,那么这个药从机理上才更加清晰,人们使用也更加安全。
针对国内主流网站上的新闻,其实还有很多问题被有意的忽略了。首先是,该药物并没有成熟,而且目前只是针对黑色素瘤在淋巴结中有杀伤效果,并不存在广谱的抗癌效果。癌细胞种类非常多,性质各异,针对治疗的方法也应该是多样化的,这个纳米颗粒的研究只证明了对特定癌细胞的效果,并非如报道的“有易聚集到癌组织周围的性质,杀伤癌细胞”。其次是,原来的研究只是在小鼠上实验的,在副作用还没有明确的时候(改造纳米颗粒和测试,至少需要一定时间),还需要再灵长类动物身上(一般是猴子)进行几次实验,然后是三个时期的临床实验,这又会花费多年时间。因此“最少五年”时间是远不够的。
抗癌研究依然任重道远,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还有更多等待发现。
匿名 |
-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