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o描绘的CAR-T细胞
CAR-T是现在最具颠覆性潜力的新兴技术之一,这种免疫疗法通过特异性修饰的T细胞高效识别肿瘤细胞,使得在治疗肿瘤的同时避免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目前该疗法的主要竞争者为诺华、朱诺治疗公司(Juno Therapeutics)以及美国凯特公司(Kite Pharma,Inc.)。CAR-T疗法是否能够以及什么时候获得批准上市仍不得而知,这项具有前景的临床技术能否转化为可销售的商品则显得扑朔迷离。
根据路透社报道,这三家公司都在投资自己的商业化生产设施,并且决定不依赖于主流的外包方式,以便能够第一个完成产品上市。
建立治疗性的CAR-T细胞需要通过分离患者体内的T细胞并在体外进行特定肿瘤抗体的修饰,经过扩增后再回输至患者体内,整个过程耗时约两周。与此截然相反的是,目前针对大部分疾病的占主流地位的小分子和大分子药物,都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因此CAR-T疗法的个体化治疗使其商业化进程变得复杂而且价格昂贵。
总体而言,诺华公司很可能成为第一个使CAR-T疗法上市的公司。该公司已经通过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合作者共有的公司大量制备了实验产品,并且从Dendreon获得了可以进行商业化生产的工厂(Dendreon公司开发的T细胞疗法Sipuleucel-T是将分离的患者T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并最终回输至患者体内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疗法可以称为是今天CAR-T疗法的鼻祖。然而这家公司却在2014年11月因负债高达6.6亿美元而宣告破产,并最终以不到5亿美元的价格被Valeant公司收购)。
Juno希望能够在明年将这一疗法产业化,先后投资华盛顿地区的新药物生产工厂,以及收购德国生物医药公司Stage Cell Therapeutics。Kite已经和两个生产中心签订了合同,一个用于试验,另一个用于商业生产。
过去两年发布的临床数据显示,CAR-T细胞疗法的适应症主要是预后极差的罕见肿瘤,能够延长患者寿命,并且完全缓解症状。假设每个公司在后期的临床试验中都能达到上述疗效,该疗法将很可能获得FDA的批准,不过生产的成本和复杂性可能会直接限制CAR-T系列疗法的市场容量。
生物谷小编对CAR-T疗法商业化面临的诸多挑战进行了总结:
1)知识产权问题。CAR-T疗法提出后,诺华、Juno以及Kite成为了该领域的领跑者,当然其中也不乏Bellicum这种后起之秀。但由于CAR-T疗法正处于临床向产业转化的过渡时期,知识产权方面体系还不够完善。诺华和Juno就曾因为CAR-T疗法的专利大打口水仗,而一旦这些问题处理不当,不仅会引发漫长的专利诉讼战,导致两败俱伤,渔翁得利,更有可能严重制约该疗法的发展。
2)技术可行性问题。工业化制造对生产流程的要求是灵活、自动、封闭、端对端,尽管有临床研究数据证明CAR-T有望引发肿瘤治疗的革命,但是受限于临床研究患者数目,目前仅停留在实验室人工操作阶段,而企业必须要考虑如何把实验室里的技术放大到工厂批量生产。
3)药物成本问题。肿瘤免疫疗法的实质是个体化治疗,这也表明这种疗法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因人而异,并直接导致疗法成本飙升,企业如何能够保证药物一旦上市仍有足够的盈利空间,尚值得期待。
4)价格压力。近年来随着奥巴马政府的医改问题愈演愈烈,民众乃至政府对于许多药物高昂的价格颇有怨言,不久前美国总统参选人希拉里更是大张旗鼓地将枪口对准医药公司,意欲限制药价压低成本,而CAR-T疗法一旦成为现实,我们不禁要问,谁来为这样昂贵的疗法买单?
5)新技术的出现。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肿瘤免疫疗法的兴起无疑使化疗、放疗等疗法感受到了日薄西山的压力,然而谁也不能确定新的技术革命到来之前,肿瘤免疫疗法什么时候会成为被拍死在沙滩上的"前浪"?
6)适应症过于狭窄。一直以来生物医药产业都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这一特点表现在一种新疗法兴起后会引起众多生物医药公司的追捧,而这在PD-1药物的研发中也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
此外,许多生物医药公司在适应症的选择上过于狭窄,例如肿瘤研发过程中许多公司都将黑色素瘤、肺癌等肿瘤类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些都造成对于特定疾病市场的供大于求,从长远讲,试图将CAR-T疗法商业化的公司必须理性选择适应症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7)骄傲自满使人落后。如果说以上六点针对的是生物医药公司的“硬实力”,那么最后一点则是考验公司的“软实力”。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必须有足够的管理能力带领公司走出困境并在顺利时保持冷静客观的头脑。
匿名 |
-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