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级
您的位置:首页 > 会员天地 > 会员天地会员天地
会员风采∣生物安全、共同的责任”宣传教育活动
时间:2017-05-12 17:13

428日,深圳市疾控中心举行了主题为“生物安全、共同的责任”宣传教育活动,向媒体了介绍生物安全实验室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作用和防护、环保要求,普通市民要如何注意生物安全,并现场演示防护服的穿戴等安全防护措施。中心副主任马汉武、业务管理科主任何建凡、微生物检验科主任张仁利和负责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参加了活动。

  

  马汉武副主任介绍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何建凡主任现场介绍生物安全有关知识

  

  张仁利主任介绍生物安全实验室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作用

  

  现场演示防护服的穿戴

  

  合影留念

  什么是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个专用名词,40多年过去,生物安全现已成为全球公共安全的重要构成部分,我国与欧美很多国家已将其纳入国家安全战略。

  生物安全就是为了避免有害生物或其成分,如病原菌、病毒、寄生虫等对人体、动植物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而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与手段。我们常说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其实就是从事生物危害因素检验研究的一类特别防护的实验室。

  为什么要建立生物安全实验室?

  为应对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动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危害,上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开始建立生物安全实验室,我国则是80年初代开始建立较为规范的生物安全实验室,80年代后期国内出现第一家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深圳市作为我国最大最早成立的经济特区,在国内较早建立了生物安全管理体系。80年代后期,当时的深圳市卫生防疫站就组建了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90年代开始建立生物安全二级与三级实验室。经过20多年建设,深圳现已通过备案管理的生物安全实验室有150多家,这些实验室在疾病防控、生物医药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生物安全实验室如何为市民健康保驾护航?

  生物安全实验室,特别是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是开展病原检测的重要场所,对准确确定引发疫情的病原、科学制定疫情防控措施意义重大,是应对生物安全威胁,保障人民群众和医务工作者的坚强堡垒。

  1.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检测和快速处置

  近3年先后科学处置了多起影响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社会资源,避免了社会特别是老百姓的恐慌情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例如2013年全市范围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事件的应急处置;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蔓延扩散时期,对留观、疑似病例的应急排查处置;2015年国内首例输入型MERS患者多名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及病毒排查的应急处置工作。

  2.为开展重大传染病监测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2012年深圳疾防控中心与国家、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形成了感染性腹泻,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病原体检测与监测的网络实验室,不仅涉及沙门菌、志贺菌、轮状病毒,若如病毒,腺病毒等普通病原体,还包括炭疽、布鲁氏菌、MERS、禽流感、出血热、狂犬等高致病性病原体,全年监测人群及环境样本达7000多份。

  3.是开展高致病性病原体科研工作的重要平台

  作为广东省“十二五”病原体参比检测重点实验室以及深圳市科创委的“重大传染病监测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建立了重大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病原体分离、鉴定,实现区域检测与参比检测的共享平台。目前已经建立了针对不明原因肺炎致病病原体的高通量核酸检测技术,能够在4-5小时内完成常见病原体现场检测方法,能够在72小时内完成新发传染病病原体的检测。

  生物安全,普通市民怎么做?

  生物安全,不单单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事情,与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那么,普通市民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不要随意携带动植物产品出入境。随着电商的迅猛发展以及出入境游客数量的增长,对维护生物安全来说挑战越来越大。在此,呼吁民众不要从随意携带动植物产品出入境,这种行为不但违法,同时还可能损害生物链和生态系统,造成疾病的传播扩散。

  2.增强自我防护意识,防止疾病传播。特别是在一些传染病的流行期,一旦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疑似症状,应戴上口罩及时就诊,同时不要去工作或者学习场所,以免对周围健康人群造成影响。被确诊为传染病时,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和实施隔离。

  3.不要随意处理死亡动物。如果遇到动物非正常死亡或者怀疑动物感染了传染病,不要自行处理,要及时报告动物防疫部门。当出现动物疫病,要坚持:不宰杀、不贩运、不买卖、不丢弃、不食用,进行彻底的无害化处理。另外,不要乱扔动物尸体。

  4.去医疗就医或探访病人时,要严格遵守医疗机构相关规定,不要随意进入传染病房和实验室,以免造成感染。

本文信息来源:深圳市疾控中心

 

理事个人介绍

张仁利——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主任、主任医师;深圳市生物医药促进会副会长

张仁利,2000年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医学部,获得病原生物学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热带病研究,现为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主任、主任医师,深圳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病原体感染受体分子生物学;传病蚊媒雌雄蚊差异基因组研究;同时担任广东省寄生虫学会理事,深圳市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生物医药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热带医学杂志编委等社会职位;先后在国际刊物Infection and Immunity, BBC, Cancer Research, Internationl Parasitology, parasitol Immunity 等刊物发表多篇有影响的论文,1998年获日本大幸医学奖。先后主持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for Science(国际科学基金)、教育部等科研课题;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

 

在线评论
匿名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