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政策导读 > 政策导读政策导读
前瞻2030年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级,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两大战场
时间:2022-03-04 14:54来源: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GDP突破12万亿元,经济总量超过加拿大、俄罗斯、韩国,相当于德国的1/2,在四大湾区中排名第三,贡献了四大湾区总体25.3%的世界500强企业、37.0%的国际PCT专利数量以及16.8%的独角兽企业。其中深圳GDP突破3万亿元跻身全球城市前十。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现状。那么2030年的粤港澳大湾区又是何种图景?2月28日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共享创新——加速迈向全球顶级科创湾区》专题报告,就“前瞻”了一下2030年的大湾区: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级,先进制造业增加值超过4万亿人民币;

R&D投入规模将达到千亿美元级,R&D投入强度将比肩旧金山湾区;

独角兽企业预计将超过100家,基本实现赶超纽约湾区,看齐旧金山湾区。“专精特新”企业预计将超过1000家;


......

粤港澳大湾区为什么是科创湾区?科创湾区怎么建?这份《报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上应加速范式变革,畅想“共享创新”的新模式,先强带后强,做大“共享创新”科创生态的“榕树效应”,让科技、产业、企业、人才资源“拧成一股绳”实现同向发力,加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全球顶级科创湾区。

在线上研讨会上,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等出席了这次研讨会。


“共享创新”是打造顶级科创湾区的必由之路


“在世界湾区竞逐的大势下,粤港澳大湾区要主动扛起科技自立自强的大旗”,樊纲表示,市场化创新机制模式、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活动,是大湾区最鲜明、最突出的优势。大湾区应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数字化转型两大战略机遇,“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本底,以共享共建共创为方向,构建‘共享创新’的科技自立自强新范式、‘先强带后强’的创新新路径”。

《报告》指出,以“制造基底+创新基因+数字基础”为核心能力的科创生态,是全球其他三大湾区无法比拟的关键优势。粤港澳大湾区从“后发优势”到“局部引领”,挤上“数字经济的头班车”,依托华为和腾讯“硬件+数字”双龙头驱动的创新生态,全面强化数实融合,加速从制造中心走向“智造+智创”双中心。



《报告》提出,面向建设全球顶级科创湾区的时代使命,共享创新是关键破题之道。除“卡脖子”等显性问题外,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引领能力、成果转化的市场能力、数字转型的创新能力、要素流动的创新能力等隐性困境更值得关注。强化共享创新,充分发挥大湾区市场化创新特征、数字经济特性、龙头企业所长,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本底,强化科创资源共创共享,提升湾区科创“向心力”,成为建设全球最强科技圈的关键方向。


先强带后强,大企业更要有大作为


《报告》提出,推动共享创新,核心在于“先强带后强”,从城市区域和行业企业两个维度出发,让创新观念、创新活动、创新成果拓展到更广泛的维度、覆盖更多领域、惠及更多的群体。大企业要有大作为,龙头企业要有大担当,承担起“先强带后强”的关键角色作用。

大湾区的共享创新,离不开围绕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大核心城市的“环湾科创带”的牵引。《报告》强调,大湾区各城市在充分利用产业基底的基础上,广深港澳领衔,打破城市间区隔,共建“环湾科创带”,打造区域协同共生格局,实现共享创新的“全地理支撑”,打造支撑世界科创湾区的区域科创共同体。张燕生指出,要借全球之力、全国之力,加快组建更多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等创新力量,完善跨境创新网络,形成粤港澳紧密型科创中心的强大协调能力。

企业一直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活动的主要角色之一。然而,“相比欧美巨头,湾区大企业还不够大、不够强,”郭万达指出。

樊纲建议,推动共享创新,要突出尖兵引领、生态共建。以华为、腾讯、广汽、格力等各领域“科创突围尖兵”为引领,加速形成“科研尖峰 技术转化”的科创生态、“巨头擎引 硬件创新”的产业生态、“平台驱动 创业孵化”的数字生态,加快迈向全球顶级科创湾区。

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职委员刘忠朴表示,推动共享创新、让大企业实现更大作为,需要对创新活动有新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未来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引导和支持,充分发挥其在创新活动牵头引领、创新资源配置共享等方面的领衔作用,带动更多的中小型科创企业创新发展,为大湾区科技和产业创新不断注入源源活水。



粤港澳大湾区的2030新图景:

“万千百十”的全球顶级科创生态


蓄势向新,全球顶级湾区蓝图徐徐铺展,粤港澳大湾区正加速迈向全球最大规模的新兴产业集群,实现与全球一流科技湾区比肩并行。报告前瞻了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图景:




1、万亿美元级新兴产业生态,迈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面向“十四五”以及更为长远的周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中发挥“四梁八柱”式的作用。从当前湾区9市“十四五”规划和港澳产业发展重点来看,梯度布局、协同互补的科技湾区发展蓝图已全面展开。在当前广东“双十”产业集群引领下,各地“加码”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到 2030 年,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级先进制造业增加值超过 4万亿人民币,锻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2、千亿美元级科技创新源泉,实现与全球一流科技湾区比肩并行

研发投入一定程度上定义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底蕴和后劲。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作用的格局已经形成,尤其是企业“主力军”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发挥。在科技自立自强使命驱使下,进一步增强 R&D 投入,预计到 2030 年,粤港澳大湾区 R&D 投入规模将达到千亿美元级,R&D 投入强度将比肩旧金山湾区。大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关键专利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支撑,“跟随创新”向“引领创新”转型的新时代亦将开启。



3、超百家行业科创明星军团,“专精特新”科创独角兽铺天盖地

中小科创企业是区域科创生态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是支撑粤港澳大湾区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获取未来科技竞争优势、引领未来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发挥华为智能硬件和腾讯数字平台的软硬双平台生态引领作用,让中小科创企业真正形成“铺天盖地”之势是科创湾区应有之义。到 2030 年,粤港澳大湾区独角兽企业预计将超过 100 家,基本实现赶超纽约湾区,看齐旧金山湾区。“专精特新”企业预计将超过 1000 家,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在全球产业链中有重要的担当能力的企业将不断涌现。



4、超十家世界级创新领军人,“科创龙头”生态引领力量顶天立地

科技巨头是凸显湾区科创地缘价值、更是支撑湾区走向世界的关键力量。在迈向全球顶尖科创湾区的进程中,将不断涌现出更多具备全球性产业带动力、资源配置力和市场影响力的科创巨头。预计到2030年,超过10家全球性科创巨头将走在世界同行前列。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将持续迸发,成为引领湾区科技创新的先驱者、带动湾区原始创新型经济蝶变的主力军。


共享创新的科创湾区

从广深港澳科技走廊到“环湾科创带”


在全球科技革命窗口期,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更好发挥得天独厚的产业创新实力,一国两制的体制优势,扛起支撑中国科技崛起的大旗?报告提出开启共享创新的湾区新时代,打造五湾区——


1、最链接全球创新的国际湾区


打造全球科学家“价值实现之地”

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链接前沿之地”

打造全球科创成果“汇聚枢纽之地”


包括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推进人才规则、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形成流动最自由、从业最便捷、活力最迸发、发展最全面的科技创新环境,涵养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吸引全球科学家汇聚粤港澳大湾区。把大湾区建设成离全球科技创新最近的地方。打造全球科技创新接发包中心,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鼓励参与他国发起的大科学计划等。


2、最贴近市场需求的科研湾区


把科研放在离市场最近的地方

把企业放在离研究最近的地方


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建基础研究能力。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引导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等基础研究平台孵化一批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平台,真正实现研究赋能市场—市场反哺科研的正向循环和利益共享的全创新链条利益共同体。


让企业成为基础研究的主体,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大湾区路径。在科技创新进入无人区的当下,创造性地探索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国家实验室。鼓励企业把研发中心建在专业研究机构里,企业与科研机构共担成本、共同创新、共享收益。


3、最友好创新环境的创业湾区


国家创新资源向社会企业敞开大门

实现科研人才企业与机构的双栖

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平台能力共享


支持民企科学家、企业专家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鼓励民企科学家积极申报院士身份等国家荣誉。


推动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向社会开放共享。建立科技人员双向流动制度,打通科研机构和企业旋转门


推广科研人才双聘制度。打破科研人员单位人身份限制,允许科研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到企业兼职、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并取得合法报酬。


组建从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企业实验室到孵化器、加速器全生态、全过程、全周期的创新联盟,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咬合,打造共享式转化载体,实现全过程共享式创新。


4、最能促进产业转化的创新湾区


“科技龙头+科研巨头”牵手的源头创新生态

“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共生的融通创新生态

“硬件企业+内容企业”互促的协同创新生态


推动人才、资金、设备等科研要素更高效配置,确保科研机构能够精准对接科技企业的市场需求,让科研机构成为科技企业的最强大脑。


引导和支持平台企业、龙头企业聚焦原始创新、行业底层技术加强投入,开放共享基础性数字技术能力和创新研发资源,鼓励中小企业开展更加贴近终端市场的具体业务创新和模式创新,实现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小企业业务创新的大中小企业共享共生的融通创新生态。


引导硬件设备生产企业逐步探索数字内容服务新业务,加强硬件和内容的多价值协同。鼓励硬件设备企业与内容创新企业构建创新共同体。


5、最多元产业生态的产业湾区


报告提出以“区域科创共同体”推动湾区共享创新。深港强中心,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创生态城市群,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限制,聚焦几大重点产业领域,以湾区聚合之力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与竞争,形成全链条的创新攻关、全生态开放的技术数据共享、联盟式的拼船出海,实现关键领域全生态链、全产业链湾区布局,共同突围卡脖子问题。



报告提出,在广深港澳科技走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深港对接,深度链接新界北科创规划,联动东莞、佛山、江门、中山等,打造从前海的科创总部高地、到深港河套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沙头角文化科技群落,再到横琴的“环湾科创带”,推动湾区科技协同实质化、高质量推进。


同时,探索湾区研发-全球转化的产业范式,引导科技企业在湾区设立“科技母工厂”,强化湾区本土研发设计和高端制造能力,将成熟技术向全国范围辐射,实现梯度错位发展,打造科技母工厂为中心的创新辐射链条,真正实现湾区科创引领、产业带动的发展使命。


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迈向全球顶级科创湾区的蓝图,值得期待。



报告来源 |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科创湾区”课题组


在线评论
匿名
    暂无记录